印刷打样色彩管理:赢在起点,决胜订单
在竞争激烈的印刷市场,业务订单无疑是印刷厂的生命线。获取新兴业务时,坚实的技术支撑不可或缺,而在这其中,打样环节又起着决定性作用。
对于高附加值订单,各印刷厂竞相打样竞标,谁能在打样中脱颖而出,谁就掌握了市场先机。从印刷色彩角度出发,以下五大关键因素决定着能否有效、高效地赢在打样。
一、稳定是前提:构建坚实的生产基石
设备稳定:色彩管理的核心保障
胶印机的稳定性是印刷色彩管理的重要前提。一台稳定的设备可让印刷打样顺利跟上色,而不稳定的设备则如碰运气,色彩难以把控。
"网点扩大" 是检测设备稳定性的关键指标,它影响着色彩的一致性。例如,密度相同不代表色彩相同,网点扩大不同会导致灰平衡和色彩差异。海德堡的钟老师也曾强调,优秀的机长和印刷主管应确保印刷机网点扩大的稳定性。
材料稳定:质量把控不容忽视
印辅材料同样需要严格质检控制,涵盖油墨、纸张、橡皮布等多种材料。以 CTP 版材为例,就有多达 8 个方面的检查项目。
材料管理需具备完善机制、方法、仪器和标准,随意更换材料或使用不合格材料,可能因小失大。一旦选定材料,应尽量保持稳定。
二、规范引领:数字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为确保印刷机稳定和材料质量,需合理运用数字化仪器与工具,建立数字化质量控制体系,将技术问题上升到管理层面。常用仪器包括色度计、密度计等多种。
同时,要健全仪器使用、设备维护、来料检测等规范制度,确保生产各环节有量化数据记录,对超出标准的情况有明确处理方式。
数字化管理体系的核心在于将主观判断转化为客观数据,通过量化指标确保生产一致性。
三、印前决胜:前端把控,事半功倍
错误前置:将问题扼杀在前端
秉持 "能在屏幕解决,不在打样解决;能在打样解决,不在制版解决;能在制版解决,不在印刷解决" 的理念,前端借力可避免后端返工带来的巨大损失。印前通过简单操作,能节省印刷设备的反复调试,体现 "三分印刷、七分印前" 的重要性。
色彩匹配:打样模拟印刷效果
首件打样关键在于让打样机模拟印刷机色彩效果。许多企业存在将印刷机当打样机的误区,导致多次试错,浪费资源。正确做法是提前建立印刷与印前的色彩匹配一致性,确保打样效果能跟到客样,提高上机跟色可能性。
打样思路:接轨国际标准
印前数码打样推荐使用大幅面喷墨数码打样设备搭配专业色彩管理系统,也可采用数码印刷。在打样思维上,应优先采用 ISO 国际标准,将非标准化 ICC 转变为标准 ICC,实现数码打样和传统印刷都追标准 ICC。
四、培训赋能:提升人员专业素养
观念更新:适应技术变革
随着技术更新,打样人员思维观念和作业方式需及时变革。传统印刷师傅易陷入"布鲁诺陷阱",如网点调整不当导致实地颜色过头或不足。不通过系统培训改变观念,易陷入死循环。
自主掌握:变培训为生产力
培训不应假手于人,而应让企业自身人员掌握技能。色彩服务商提供的临时结果难以应对条件变化,企业应将培训转化为自身生产力,让员工学以致用。培训导师需具备专业知识、经验及教学技巧,确保培训效果。
培训渠道:综合评估与选择
培训可采用内训、外训或顾问模式。内训解决常规问题,外训学习新技术。外训又分派人外出深造和请第三方驻厂培训,两者各有优劣。企业应综合评估,选择适合的培训渠道或结合多种方式执行。
五、数据驱动:生产稳定与品质保证
统一标准:减少主观争议
生产过程需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数据在其中至关重要。对于色稿,纯视觉评估易受主观因素影响,知名品牌商通常有明确数字要求。
过程记录:追溯问题根源
企业需建立数字化标准化体系,在每个生产节点基于量化数据指标检测,并贯彻始终。各流程都要测量并记录数据,便于追溯问题,快速解决。
去人工化:提升品质一致性
传统印刷以人工经验为主,存在不确定性和人员差异,加上用工荒和行业智能化发展趋势,数字管控成为必然。企业应推行数据化,降低人工差异。
六、工具助力:特殊情况的解决方案
InkSaver
省墨与色彩稳定兼顾
面对大墨位、三色灰文件,使用InkSaver可在前端获得优势。它基于GCR/UCR自动化色彩计算处理,将CMY部分分色到黑版,提升灰平衡色彩表现,节省油墨、喷粉,减少干燥时间。
PMW
激活数码印刷色彩潜力
配套CGS ORIS PressMatcher Web系统,基于4D循环计算方式,可实现不同印刷方式的精确色彩转换,适用于多种印刷和材质的色彩一致性匹配,色差小,符合ISO色彩标准。
FPW
满足包装特殊打样需求
对于金银卡及专色较多的包装产品打样,CGS ORIS FlexPack Web通过改装扩展色域空间,可使用溶剂型墨水打印在预涂膜上,覆盖多种特殊承印介质,专色匹配功能强大。
结语
规范打样是赢得订单的前提,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企业应从稳定、印前、培训、数据、工具五个方面修炼内功,提升软实力与硬实力,形成核心竞争力,从容应对各类打样挑战,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