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印刷跟不上色,即印刷样跟目标样之间有色差,这是印刷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印刷从业者一定遇到过这个问题,也解决过这些问题,然而这个问题的产生其实是比较复杂的,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原因。如果碰到这个问题,你有清晰的解决思路吗?你能高效解决吗?
笔者结合多年的看色、色彩管理及印刷标准化实践经验总结分享如下,希望您有所启发,在下次遇到色差问题时,能有清晰的思路去尽快解决它,相信本文也有助于您在印刷色彩标准化管理方面的实践工作。
颜色形成的三要素
我们都知道颜色的形成有三个要素,即观察者、光源和物体。光源照射到物体上,物品反射光线到人的眼睛中,人脑对不同视觉细胞所接收到的光的强度进行感知和判断,结合个人经验形成色彩的感觉。
那么其实解决色差从大的方面来说,就可以从这三个要素来着手。
观察者
人的视觉感知和主观判断
光源
照射物体的光线条件
物体
印刷品本身的物理特性
观察者
颜色是一种对光的视觉感知现象,评价颜色的主体是主观的人。我们始终需要牢记,人跟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既有视觉感知的差异,又有主观的色彩倾向差异。
从视觉差异上来讲,比较极端的例子是色盲,比如红绿色盲,蓝黄色盲甚至是全色盲。据调研,全球有2.2亿的色盲患者,男性的比例高达8%,中国为5%,也就是说20个男人中可能有一个是色盲,这个数字或许会远超我们的想象。其实颜色作为一种感觉,如果大多数人都是红绿色盲,那么眼睛正常的人反而会被认为是不正常的。现实中每个人对不同颜色的敏感度和分辨度是不一样的,如果做过孟赛尔颜色测试的人就比较清楚了,比如普遍意义上来讲,大家对红色系的颜色不是很敏感,但是不排除有些人对红色的分辨能力会比较强。
如果一个包装盒是红色的,而你的客户正好对红色比较敏感,他就会很容易挑出你发现不了的问题。另外一个差异是个人色彩倾向的差异,比如说一个白色或灰色的耳机,有些客户可能喜欢它稍微偏蓝一点点,但另外一些客户可能会喜欢它稍微偏红一点点,实际上人眼也很难找到一个绝对白或灰,因为视觉有白点适应的特性,会根据背景色或光源自动调整适应。
印刷产品中很多情况下会存在标志色、产品色、背景色或渲染产品的一些因素,而这些不同的设计因素,在不同的客户观点中,它们的重要性也是不一样的。主观上大家当然希望每一个颜色都印刷得跟标准一模一样,但是现实当中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时候是比较难以达到的,经常不得不做取舍或者权衡。那到底哪一个是最重要的,或许只有你的客户能够给你答案了。
关于观察者的实操建议
关于人的问题这么多,现实中到底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首先,沟通很重要,印刷方一定要明白客户的真实的情况和倾向,并尽量的量化或是具体化。另外就是这些年很多行业都在强调数据化、标准化,这是目前来讲最客观的标准,尽量把客户的色彩标准数据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彼此的分歧。
其次,如果主观的评价不可避免的情况下,那就需要关注不同人之间的差异。笔者建议对印刷品进行评判,可以采用多人评判的方法,比如说你和同事一起去客户现场,如果客户只有一个人,那你可以建议他(她)多带两三个人过来,在合适的光源下,大家单独评判并进行最终的意见汇总,这样能够减少个体之间的差异造成的误解,或许会带来不一样的最终结果。
光源
光源,它一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有光源才有颜色,光源对颜色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更大。我们共同的光源是太阳,太阳从早到晚的颜色是不一样的,专业的说法叫做色温不同。比如说早晚的颜色会偏黄偏红,专业说法是色温比较低,中午左右的阳光基本不偏色,色温大概在5000K-6500K之间。
图:不同季节和天气情况下自然光的色温值
印刷评估的光源的标准是D50,就是模拟这个时候的自然光,在数据上有明确的光谱曲线值,ISO规定的色彩标准所采用的测量仪器的光源也是D50,对应的色温是5000K(当然5000K光源不一定是D50)。
当然有些客户会规定测量的光源是D65或者是一些特殊的光源,如3200K等。同一个印刷品在不同色温的光源下所呈现的颜色不一样,这点从颜色形成的三要素当中就不难理解,光源不同,反射曲线就不同,同一个物品对于不同的光源所能反射的光线当然是不一样的,那么同一个人所感受到的不同的光线,当然就会造成颜色感知不一样,更不要说是不同人的感知差异了。
除了色温之外,还有显色指数,亮度对判断颜色也会有比较大的影响。目前市场上所存在的光源很多,主要分为白炽灯、荧光灯和近年比较流行的LED灯,他们的参数和特性都是不一样的。
图:显色指数对色彩的影响
光源的实操建议
我们推荐的是D50标准光源,因为D50是ISO 3664标准所规定的评价色彩使用光源,色彩管理所使用测量仪器和数据多数也是基于D50光源,所以这是一整套的解决方案,是最高效、最低成本和最普遍的方案。因此,不管是印刷厂还是客户,都要尽力去配备D50标准光源,并且需要注意定期的检查和更换,因为光源老化之后,颜色会偏黄,亮度会偏暗。
如果买家一定要指定某种光源,那么反推过来印刷厂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也配置相同的光源来做印刷品,但是买家那么多,如果都指定不同的光源,那么印刷厂的工作量就会非常庞大,因此这种方式不是主流的和推荐的方式。
在实践中,如果收到了客户的色彩投诉,一定不要武断下结论,首先要弄明白客户的观测光源是什么样子的,不是所有的客户都明白光源的重要性,如果客户没有标准光源,那么推荐他可以到窗户边,打开玻璃,或者到室外,并且要注意周围没有颜色显眼的其他物品的干扰,这些条件下的光源是相对比较可靠的,对颜色的评估会更加准确些。
当然如果结合第一条,考虑人的因素,可以向印刷部或品质部索取数据报告,以及相关人员的视觉评判结果等,这些都会使颜色的评判更加客观,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或错误的结论所造成的损失。
物体
第三个因素是物体,对应的是印刷品。这是客观的,是印刷厂的最终产品,也是很多从业者重点关注的,但它有更多的影响因素。下面我们仅从普通印刷品最基本的印刷材料、表面处理、油墨、出版和文件这五方面来分析产生色差的原因。
01 材料
材料,或叫承印物,作为颜色呈现的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印刷的色彩还原大多是通过网点来实现的,那么颜色越浅越淡,反射的光线就会越多地来自于材料本身,也就是说色彩受材料本身的影响就会越大,这是一个基本常识。
印刷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纸张,从表面涂布可分为涂布纸和非涂布纸,南方会习惯叫做粉纸和无粉纸,北方叫铜版纸和胶版纸。纸张表面涂层的情况不一样,对于光的反射就会不一样,即便都是涂布纸,也有粗糙度,光泽度,白度,荧光剂含量、纸纹方向之分,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
为了尽可能匹配到标准样的色彩,印刷所用的材料要尽可能地接近标准样。这也是数码打样所用的材料要分为涂布纸和非涂布纸的原因所在,涂布纸的数码样用以单铜、双铜或粉灰的印刷纸张跟色,而非涂布纸数码样用于双胶纸、书纸或牛皮纸等没有涂布的纸张的打样跟色,如果不区分的话,跟色就会变得更加的困难。
同样地,如果客户提供的标准样是印刷品,就要仔细区分其所采用的纸张的类型、白度、粗糙度等参数,采用尽可能接近的纸张来打样则更容易成功。这个原则对于其他的印刷材料,比如说金银卡、珠光纸、PVC胶片等,同样适用,或者说是更加的重要。
铜板纸(线框)与胶版纸(实体)的色域对比
02 表面处理
第二点要注意的是印刷品的表面处理,比较常用的是覆膜和过油,所采用的材料都可分为光面和哑面,比如光膜、哑膜,光油、哑油。
一般来说覆膜引起的颜色变化会大于过油,哑光材料引起的颜色变化会大于亮光材料。从原理上来讲,亮光材料的反射会倾向于镜面反射,反射的光线会相对比较多,人眼所接受到的光线也比较多,那么颜色就会比较深;而哑光材料反射则属于漫反射,光线被分散成半球面的形状,各个方向是无序的,而眼睛接受到的只是一小部分,颜色自然就会变浅了。
实际上,情况更加复杂,需要考虑纸张、覆膜、油墨及不同程度的覆盖率,所引起的变化可能完全相反,虽然有些基本的规律但很难预测一个具体颜色的变化规律是什么样的。比如铜版纸覆哑膜,高覆盖率的颜色,如四色实地和叠印色,饱和度会下降,亮度会变浅,类似水洗或褪色的变化,但浅色区域,如浅蓝色(10%-80%C),L值反而会下降,饱和度反而会更高,颜色可能会更绿更蓝,这就是由以上的多种因素引起的。
覆哑膜之后C色Lab的变化规律
这点需要特别跟客户说清楚,尤其是第一次使用这种材料或更换材料种类的客户,颜色的变化可能会超出他们的预期,如果客户事先不知道、不理解,就会造成后续的很多麻烦,甚至有可能出现退货、索赔等不良后果。
更深入地说,不同颜色、不同的加工过程、不同的材料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红色和绿色,浅蓝和深蓝色,它们经过同一种表面处理之后的颜色变化程度是不一样的;同样颜色的产品,他们所采用的膜的批次不同、胶水不同、温度不同、压力不同,甚至是干燥的程度不同,都会或多或少引起颜色的变化。
因此对于要求高的客户,在打样过程当中,就必须对加工的过程和材料做尽可能的详细的参数记录,这样才能在大货的生产过程中去更加准确的还原到打样的色彩。这也是生产稳定性的要诀之一。
03 油墨
第三点是油墨、墨水的区别。油墨的色相不同,印刷所呈现的色彩当然就不同,粘度、透明度等参数不同,也会造成颜色差异。印刷的过程当中还会牵涉到墨层的厚度、压力的大小、网点的大小、油墨添加剂、印刷色序、印刷的不平均性、环境的温湿度等很多因素,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颜色。
实践中有在印刷品上有色块的情况下我们往往会首先测量实地的密度,但这只是一方面,色彩lab值才是我们需要最关注的,四色叠印的RGB数值同样不能忽略,因为实际印刷品只是四色的情况很少见,大部分都是不同颜色的互相叠加,而油墨的透明度、粘性,在叠印色彩上也会有所反应。
除了实地之外,当然还要看网点,网点的还原是印刷的本质。网点的特征有大小、清晰度、形状、加网线数等,这些跟纸张、油墨、印刷条件、出版条件都是有关系的。实践当中我们往往会先看网点扩大,但网点扩大相同并不代表颜色一样,我们还需要注意网点的还原情况。比如说两个印刷品的50%C网点扩大都是16%,但一个印刷品的网点比较清晰,而另一个印刷品的网点有比较明显的径向、横向变形或重影等不良还原,那么这两个色块的颜色看起来就会有差异,测量的时候就会发现它们的Lab值可能是不一样的。
至于如何控制印刷机的网点还原,这是一个优秀的机长需要具备的重点的能力和素质,其影响因素除了以上提高的,还跟印刷机有非常大的关系,设备好固然重要,维护好也很重要。
还有灰平衡,它是CMY三色的网点叠印构成的,它的影响因素比网点扩大更加复杂,对最终的印刷品颜色影响程度更大,很多色彩管理人员都知道的,ISO 10128其中的一种色彩校准方法就是基于灰色来校准,最耳熟能详的当推G7的校正方法了。
04 印版
网点的还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颜色的还原,它除了跟印刷部有关系,跟印前的关系也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的印前和印刷爱吵架的原因。印前的产品对于胶印、凹印、柔印等传统印刷来讲就是印版,对于数码印刷来讲,我们可以理解为RIP后的文件或者暂时忽略这个因素。
我们来拿胶印的印版来举例,从流程的顺序来反推,首先要关注的就是出版机,它的压力、速度、温度、毛刷情况,还有显影液的浓度、ph值、导电值、均匀性,其次是CTP制版机,它的激光能量、焦距、均匀性等,这些都会影响版上的网点,从而间接影响印刷的色彩。
以上的因素都是出版过程当中需要监控的,需要强调的是要做好的设备保养、维护,还有监控数据的日常记录。了解GMI认证的人都知道,这是GMI认证所要考察的重点之一,原因就在于此,只有印版质量稳定了,印刷质量才有可能稳定,而印版质量不稳定,印刷质量的稳定就成了天方夜谭。
05 文件
最后要说的是印前文件的问题。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一个观点,叫七分印前三分印刷,印前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除了版材、文件制作其实并不像印刷部通常理解的那么简单,它牵涉到不同的系统、不同的软件、软件的不同版本、显示器的色彩准确度、色彩转换的设置、RIP的设置等,其中一个地方出问题,对色彩来讲或许都会有非常重大的改变,并且是后工序所无法弥补的,比如不小心点到了鼠标或按错了一个按键,颜色可能就变了,或者我们选择了一个不正确的文件版本,那么连内容可能都变了,这也是有些人戏称印前是“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的原因。
本文要说的重点也是印前对印刷的积极影响,反过来讲,印前人员注意到了一个在印刷当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印前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整,那么印刷就会事半功倍,大大提高效率。因为色彩管理的本质是还原颜色,比如一张颜色昏暗、层次不清的照片,印刷即便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也很难把它印得漂亮,而印前可能只需要几秒钟,拉下曲线、调下滑块,就能把这个问题成功解决。软件在持续更新,功能在逐步完善,做好文件的处理,管理工作,这些都是印前人必须要掌握的。
一个优秀的印前人员,不但要懂得印刷的特征和能力范围,能够提前预知到印刷的问题并进行弥补,还要懂得色彩管理的功能,色彩管理可以借助ICC配置文件,实现更精确、更有效的色彩转换,也可以借助RIP的曲线功能,对印刷做合适的补偿。
在硬件设备上,还可以借助屏幕软打样、数码打样,实现更加精确的预览印刷后的色彩,并有针对性地预先调整,那么势必可以提高印刷跟色的准确性、减少改版、改文件的几率,不但降低损耗,这些还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效率,而这些操作,印刷部可能根本就体会不到,所以说有时候印刷人需要多多理解、感谢一下印前人。
色彩管理的工作对于印前人员来讲可能要求会过高,所以,有些工厂会单独安排色彩管理工作岗位或是把色彩管理的功能集中到一个部门来负责和实施,集中解决色彩故障,建立和维护色彩管理系统,这在实践当中也被证明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结
本文所谈到的对色差问题的解决思路,本质上来讲就是从颜色形成的三要素,即观察者、光源和物体,来进行理论分析与问题对照,而由于印刷的复杂性,又将物体(印刷品)划分为印刷材料、表面处理、油墨、出版和文件五个方面,笔者依次进行了分析和适当的建议,牵涉的因素细分下去估计超过50项,篇幅所限,不能详尽所有,比如,印刷设备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影响色彩的因素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很零碎,它们不单是解决印刷跟色色差问题的考量因素,也是控制印刷色彩稳定性、提高印刷质量的关键点。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抛砖引玉,希望读者有所启发,或者说也可以针对这些点做一个思维导图,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工作加以梳理,从中整理出更加高效、明晰的指引。那么你在以后解决色彩异常问题时,就会有比较明确的思路,不但能高效地解决问题,并且对控制色彩也会有比较好的帮助。
核心要点回顾
- 解决色差问题需从颜色形成三要素(观察者、光源、物体)入手
- 观察者的个体差异和主观倾向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 推荐使用D50标准光源进行印刷品评估
- 印刷品本身的影响因素包括材料、表面处理、油墨、印版和文件
- 数据化和标准化是减少色彩争议的有效手段